English

大众文化与当代社会生活

1998-06-05 来源:光明日报 邹广文 我有话说

在当代中国,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大众文化正以一种独具特色的形式广泛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并成为人们重要的精神需求。如何对大众文化予以积极的引导,使其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这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重要课题。

从本质上说来,大众文化是产生于现代工业社会背景之下的、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一种市民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大众文化最早出现在西方,它是现代社会快节奏、高效率、方便、流动的生活方式的体现。大众文化作为我国当代社会生活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是与我国的改革开放与社会转型相伴而生的。尤其自90年代以来,大众文化以其丰富多彩的形式获得了迅速的发展。

大众文化在当代中国的产生与发展打上了诸多“中国特色”。这集中表现为两点:第一,城乡一体化特色。由于中国正处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阶段,城市和乡村并没有严格地分化,改革开放以来,城乡人口流动十分频繁,这客观上使得作为都市文化的大众文化也程度不同地波及到了农村,而电子传媒的普及更加促进了这种城乡一体化;第二,与其他文化形态的共存。农业文明在当代中国的百姓生活中还有相当大影响,而市场经济的文化价值观也日渐渗透到人们的文化生活,当代西方的后现代文化思潮也程度不同地波及到我国的知识阶层。这样我们看到,传统的和现代的、中国的和西方的等各种文化形式都有所表现。总之,今日中国的大众文化发展可谓千姿百态,其中还不乏各种幼稚和不成熟,但大众文化毕竟在探索之中逐步壮大。

如何评价大众文化在当代中国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是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我们认为大众文化是一体两面的文化,既有正面功能,也有负面影响。其对当代中国社会文化生活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大众文化的出现加速了文化的繁荣。环顾世界,不同文化的交流促进了文化的繁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文化分层也呈加快态势,主流文化和大众文化都在各自的文化实践中寻找和确立着自己的位置。大众文化加快了文化的世俗化进程,并最先显示出其发展的个性———面向百姓。第二,大众文化的价值追求与当代中国的时代主题有其内在的一致性。大众文化所体现的快节奏、讲效率、重实际、实惠等,有利于把人的精神和思想从传统的“重义轻利”、“重本抑末”、“忧道不忧贫”等观念中解放出来;另外大众文化的普及与传播对于开阔人的心胸,改变封闭守旧心态,都比其他文化形式有更大的优势。第三,大众文化在一定层面上与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是相吻合的。依马克思的经济学观点,生产的目的是消费,大众文化以其特定的实践形式对人的感官需要和消费欲望作了一种合理性的肯定,因此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对个体生活价值的一种肯定。它使人们从先前的那种“自我被消蚀于群体之中”的“无我”状态中走出,感受到“我”在世俗文化享受中的快乐。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正是通过这一环节,全社会对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才获得了最广泛深厚的社会支持。

大众文化对于当代中国说来,还是一个成长的事物。唯其如此,过早地给大众文化定性也许是不明智的。尤其需说明的是,对于目前大众文化实践中所产生的种种弊端,相当程度上是由于当代中国的体制转轨以及新旧观念的矛盾冲突使然。有两点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其一,我国目前的大众文化发展的确存在着盲目性、自发性和过于商品化倾向,缺乏真正的文化个性和独创性。须知当大众文化以“大众时尚”作为价值追求时,在市场原则的左右下,最流行的时尚必然与人的最原始、最具普遍性的欲望相关联,这有可能导致人的个性的被消解,难以向更高的文化层次提升。其二,感性文化的社会蔓延容易导致人们对历史与文化传统责任的淡化,这会使社会进步缺少恒久的动力。当代大众文化不能在对“形象”的追求中消解文化的深层含义,不能以经验的直接性取代价值的超越性,更不能以瞬间的体验代替久远的回味与思考。

总之,大众文化作为经济转型期的文化形态,固然有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但它毕竟带有告别旧传统、探寻大众新生活的时代痕迹。特别是在高雅文化尚未调整到贴近时代生活的时候,大众文化客观上承担了当代中国新文化建设“开路先锋”的角色。(作者系山东大学哲学系教授)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